读《老师在左,妈妈在右》有感
2015/5/19 10:12:00 来源:临安市板桥镇中心幼儿园 作者:fxz2015 有0人参与
想起来真有些惭愧,很多年没有像这样捧起书本仔细阅读了,在放寒假后,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大概用了一周的休息时间,读完邹玲霞老师的这本《老师在左,妈妈在右》,虽不能做到句斟字酌,但也算得上仔细了。
邹老师,山东省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结合自已养育孩子的心得和教育学生的经验,向您讲述全面有效的家教理念和方法。在书中深入浅出地讲了很多故事,分析了很多案例,每每读完一章后都会合上书本,冥思上几分钟,心中总会荡起阵阵涟漪,感触颇多……
是啊,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弹指间已走过五个春秋了,从她蹒跚学步到今天的“活蹦乱跳”,这么多年来,自己纯粹是凭自己的经历感性地去教育她、帮助她,偶尔同其他家长口头探讨、交流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从来就没有找本书来阅读,从理性的角度教育她,非常感谢邹老师这本书。
说起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让不少像我们这样的家长有些“头疼”的问题,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对一些遇到的问题束手无策。我常常听到不少像我这样一般大孩子的家长们抱怨“我们那时怎么就不像他们现在这样逆反呢?我们小时候父母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啊!”
读过此书目,才发现自己做得远远不够,为此,作为家长,我深感内疚,甚至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对孩子的亏欠之意……
翻开此书的序言,我很喜欢里面一小篇简短的文章——邹老师透析儿童教育:
对于艺术家来说,成功就是他能够塑造出一个让众人青睐的作品;对于一个卖菜的小贩来说,成功就是他把今天所有的菜都卖出去;而对于一个家长来说,成功就是教育出一个思想人格健全的孩子……
在众多的人际环境中,一个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精神蓬勃的孩子往往不被看做榜样;但一个考试成绩好的孩子,无论他的人文情怀多么浅薄、心理空间多么狭窄、精神世界多么苍白、动手能力多么差劲,都会成为大人们眼里的榜样。这样的教育使得这些“优秀”的孩子变成了“考试机器”,成为了“人格豆芽菜”。这样的孩子除了在成绩上优异之外,将来在顺境中或许还平安无事,一旦遇上不顺,遇上挫折、挑战,他们就会崩溃,就很有可能走极端。
孩子需要教育,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不要总是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能力,要明白只有先“人”后“才”,最后才能使之成为人才。作为父母,不应该总做孩子的主,并用“我这都是为你好”来为自已的良苦用心附上一层金,你的这种“爱”也许在孩子那里就是彻底地成为了一种“碍”。
再者,邹老师建议各位家长“用耳朵教育孩子”。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不能说得太多,而是需要倾听。因为“当孩子问题说出来,问题就解决一半”。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而“好的关系底线是:孩子遇到麻烦事、危险事,敢于、乐于对父母说,表现为理解、信任、尊重、学习、帮助,这十个字。”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相等的,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教育,家长要善于了解孩子的优点和个性,用真正的爱去教化孩子,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发挥出来。
《老师在左,妈妈在右》这本书一共有十章:孩子不是你的梦想继承者、孩子受用一生的能力、别过度关心和保护孩子、当好父母是家长一生的事业、“小人物”大梦想、“尊重效应”——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惩罚不等于棍棒、皮格马利翁效应、非常父母的个性教育、不要以“声”作则要以身作则。
其中第四章给我的感触最深,做父母谁都会,但想要做一位好的父母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己有发展。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教育孩子在学习和进取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只有讲究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才能使家长的有意引导和孩子的自主发展达到和谐的统一。理解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而爱而不娇、严而有格、宽松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纵,则是家教的成功之道。
“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读《
- 读《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研究与探索》有感 2013/12/24
- 读《童年》有感 2013/12/23
- 读《指南》学《指南》 2013/10/07
- 读《皮皮鲁外传》后感 2012/07/28
-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临安市太阳镇中心幼儿园 2012/06/20
- 读《大家都有病》有感 2012/02/26
- 读《小马过河》后的深思 2011/09/04
-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2011/05/27
- 读《成长者的足迹》有感 200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