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幼儿园 >> 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金华丽水衢州其它城市   小喇叭幼教新闻园所风车论文教案随笔海外视角名师名园媒体合作依法办园商情育儿问题好书推荐

音乐过程中注重幼儿的主动活动

2013/12/24 17:12:00 来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北幼儿园 作者:wuxiaofang 0人参与

音乐过程中注重幼儿的主动活动
【摘要】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生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呢?
【关键词】音乐活动主动性快乐兴趣
【正文】音乐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促进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动听的声音、美妙的音乐,喜欢随着音乐歌唱、舞蹈,音乐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但在幼儿园里,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非常强调秩序和规则,在教师的设计和要求下,孩子被动机械地唱歌、做动作,所有环节都如教师所愿“顺利”完成。当然,我们不能仅凭这些现象来评判活动的好坏,但是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在愉快地感受,热情地表达,自由地想象,那么,这样的音乐活动肯定不能认为是成功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艺术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
长期以来,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致使幼儿园普遍存在“重上课、轻游戏”,“重知识、轻智力和能力”,“重说教、轻操作”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幼儿教育缺少与幼儿年龄特点应有的特色,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孩子的思维被禁锢,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被限制,内部潜力不能充分得到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正处在长身体、心理发展迅速的阶段。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就是幼儿各方面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要想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就必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积极运用感官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通过主动活动,促使身心健康的发展。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音乐生动形象,幼儿最易接受、最易感染。但以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小学化”现象很严重,一味追求知识技能,幼儿学习负担超重,大大削减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的美育任务是:“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就音乐教育来讲,在幼儿阶段主要是诱发、启迪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与兴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区别于小学。小学是基础教育,从零开始进行系统的音乐教学。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是基础教育,而是启蒙教育,是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的启蒙。音乐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喜欢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喜欢唱歌、表演,掌握与唱歌、表演相适应的最初浅的表现技能。要使幼儿有一种内在的情感投入、参与,使幼儿逐渐产生体验美的情趣,教师首先要的是要选择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相一致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一次歌唱活动下来,孩子们还不记得歌词,更不用说什么有表情,有感情了。其实,这是我们老师太重视我们的教学结果了,记住歌词在歌唱中的确是关键的一步,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让孩子记歌词,而没有帮助孩子去理解这首歌的性质,没有教给孩子怎样唱好它的方法,那么歌唱有何意义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通道参与的乐教模式,多形式组织,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并与文学、美术作品相结合,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还应注重在我们教学中发展了孩子什么能力,锻炼了孩子什么技能,使孩子获得了什么情感,形成了什么态度,并以此来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特别爱唱流行歌曲,而且唱得有板有眼。像流行歌荷塘月色里的歌曲,哪个不会哼上几句?尽管我们知道这类歌曲不适宜孩子,但能制止得了吗?这种现象是普遍客观地存在着,仔细寻求原因,却对我们的歌唱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孩子其实并非真的喜欢唱这些歌曲,因为他们连其中的歌词的意思都不了解。会唱这些歌并非一日之功,一来是这些歌曲的确非常的动听,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唱,二来是受周围成人及媒体的影响、渲染,而且这些流行歌曲在某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回荡在大街小巷,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这种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孩子会唱这些歌也就顺理成章了,三来就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相模仿学习。我们孩子歌唱时如果记不住歌词,但只要老师把握好教学过程,使孩子掌握歌唱的方法,就应该是成功的。在歌唱活动结束后,如果孩子还不记得歌词,可以把这首歌的录音经常性地播放给孩子听,使孩子在无意中记住了歌词。其实,我们忘了还有最好的老师就是孩子。有时,一首歌教下来,只有个别几个幼儿会唱,等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已有一大部分孩子会唱了。那是因为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他们在相互交往中会互相学习、模仿,那就是“儿童叫儿童”,它是成人教儿童的有益补充,随时可教,随处可教,有时比教师教的更有效。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教与学的相互协调,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急于求成往往会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有位教育家曾言:“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江泽民总书记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我们歌唱教学中,不光强调歌唱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声音”。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创新,独立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放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创编的余地,例仿编歌词、根据歌曲创编动作、用不同的形式、感情、速度演唱歌曲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用以上的歌唱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我认为还不够,孩子身上还有许多创造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向更深层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让孩子的创造上一个台阶。记得在我小的时侯,最喜欢哼着完全是由自己编的不成调的歌,也就是成人认为的“瞎唱”。我想,现在的孩子接触的歌曲更多,那么尝试唱完全由自己编的歌曲的愿望会更大。俗话说:“不让下田,怎会耕田。”不让孩子去尝试、实践,怎么会知道孩子有这方面的愿望和能力。虽然孩子们不会作词,谱曲,但他们能说,会唱,那就行了。
根据每阶段的教育要求及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生动、形象、短小、富有情趣性的作品。为了使作品更接近幼儿的生活和认识水平,我们还必须对作品进行改编,或者创编。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该是综合的,年龄越小综合性越明显,因此教材必须走综合发展的道路,一个教材既可唱,又可跳,还可欣赏。因此选择教材的要求就比较高。我们确定了一个教材后,再配上富有游戏性的教学形式,孩子在这类音乐活动中没有学习负担,而且积极性很高,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地投入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快感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因此,音乐活动应始终让幼儿感到轻松、快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到:①选择美好的音乐,使幼儿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积极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②创设轻松愉快的音乐活动氛围,让幼儿怀着愉悦的心情,自由、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饱含激情,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感。③音乐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水平,如果发现大多数幼儿觉得紧张,就应调整难度。④教育方法应尽量游戏化,让幼儿觉得自己在玩音乐、与音乐做游戏。当音乐活动能像游戏一样对幼儿充满诱惑时,幼儿的音乐灵性将被激发出来。
二、组织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音乐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要使幼儿能积极地投入音乐活动,教材是重要因素,教法即是第二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必须游戏化。
1、把教材内容设计成富有情节的故事,或表达一件事,通过音乐表演给孩子看
音乐是表演艺术,又是听觉艺术,要使幼儿理解作品,感受作品,必须调动幼儿的视、听觉积极投入活动。但是音乐毕竟是抽象的,即使带有歌词的歌曲,限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歌词的理解也存在困难。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感受作品,我们经常采用在音乐伴奏下的富有情节的表演,吸引幼儿的注意。例如:《老鼠送礼》是一个带歌词的音乐游戏,教师巧妙地将老鼠给自己的天敌——猫送礼的情节填进了歌词,使游戏充满情趣。游戏玩法起伏、变化。在每一次游戏中,教师不断地添加新的刺激与挑战,以保持幼儿适度的兴奋感。《老鼠送礼》通过变化三种玩法来调控游戏的节律和幼儿的兴奋状态。首先,每个幼儿独自玩手指游戏,以巩固歌词,熟悉在歌曲最后一个音抓、逃的规则;接着,幼儿两两结伴玩手指游戏,融入合作交往的因素。由于这两种玩法都是坐在椅子上进行的,所以教师能很好地控制幼儿过度兴奋,使他们在舒适的情绪状态下轻松自如地学会玩法和规则。最后,幼儿进入第三种玩法,加入了师幼互动和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追、逃的情节,他们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又如《办家家》歌曲,通过扮演角色,表现家庭生活的简单内容,使幼儿感受作品,理解作品,喜爱作品。再如《摇篮曲》,我们创设了一个托班的午睡环境,从表演娃娃哭、笑、睡的情节中使幼儿理解作品,感受《摇篮曲》音乐的特点。由于音乐活动既有优美的音乐伴奏,又有生动形象的富有场景性的表演,孩子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每个孩子的内驱力都能调动起来。
2、音乐活动游戏化
富有情节性的音乐环境,还必须游戏化。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音乐游戏除了角色表演外,还注重玩法和规则,突出高潮的设计与处理。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人人扮演角色,人人投入游戏,在游戏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例如,在音乐游戏《快乐的小鱼》中,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大鲨鱼和小鱼,通过鱼游、鱼吃食、鱼躲藏等音乐变化,小鱼投入到游戏情境中,最终以“躲藏”游戏达到高潮。又如《小鸡出壳》,我们创设了一个电气化孵小鸡的环境。每个孩子都披上一块小黄毛巾扮演鸡蛋。孵鸡的灯一亮,鸡蛋就随着音乐活动起来。有的先伸出头,有的先伸出两只脚。小鸡一出壳就在“饲养员”(老师扮演)的周围快乐地叽叽叽叫着啄米。尽管孩子的动作并不十分准确、优美,但是他们是在音乐声中表演,他们在感受着音乐唤起的快乐情绪。这样,幼儿的审美情绪就能渐渐地得到培养。又如教唱《摇篮曲》,幼儿都扮演大哥哥、大姐姐,去托班参观小娃娃睡觉的情景。活动室设计成一个卧室,一张张由积木搭成的小床,床上睡着一个娃娃,床边有酸奶瓶(废壳)和小花被(一块布)。幼儿在摇篮曲的音乐声中走进活动室,各人自选一个娃娃。他们坐在小床边,在音乐的伴奏下哄娃娃别哭(创设哭的情景),喂娃娃喝奶,领娃娃拉尿,娃娃睡了给娃娃轻轻地盖上小被,从孩子的动作中体现出他们对娃娃的爱。每个孩子都那么认真,从他们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情感流露中体现出对《摇篮曲》的理解。在反复感受音乐以及操作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喜爱音乐活动,而且学会了每次要学的内容。
三、音乐教学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1、教学形式上的变化。
在音乐活动的教学上,我们也进行了各种尝试。如在教唱歌曲方面,我们会加强日常的渗透,在过渡环节时,播放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让幼儿有初步的感知。在学唱过程中,以往我们大都采用的方法是先教两遍歌词,然后一句句学唱,最后是集体演唱。但这种方式,往往不能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教唱的过程中,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和模仿,孩子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到第二次复习活动时,能将歌曲演唱下来的只是少数幼儿。现在在学唱歌曲时,我们采用递进式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提取出歌曲中的某一个元素,如节奏。在学唱前,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歌曲的主要节奏,然后将歌词这一元素以儿歌的形式教给幼儿。在第二次的活动中,再加入歌曲的另一个元素——旋律。由于节奏、歌词是幼儿熟悉的,因此新的内容很快就被幼儿掌握了。经常是不用老师再去教唱,当孩子听到歌曲的旋律后,很自然地就跟唱了起来,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我们会采用图示的方法,如学习有关春天的歌曲时,先让幼儿欣赏春天的图画,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内容,从而很好的掌握歌曲。在节奏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如一个四分音符是一个大苹果,和它对应的两个八分音符就是两个小苹果等等,这种直观的方法,能帮助幼儿很好的掌握歌曲的节奏,同时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2、孩子的变化。
教学形式的改变,也引发了幼儿的变化。孩子们一改以往只听老师唱,自己却不出声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现在的歌唱活动是愉悦的,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在活动中,经常是老师一放伴奏带,孩子们就能很自然地将歌曲跟唱下来。当老师问到:“你学会了哪一句,谁来给大家唱一唱”时,很多幼儿都会主动举手,哪怕是只唱上一个字,他们都会觉得很自豪,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学会的,而不是被老师灌输或模仿出来的。《纲要》中指出,要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获得愉悦和美感。孩子的兴趣与态度发生的变化,正是体现出艺术活动所应带给幼儿的情感和态度的体验与感受。
3、教师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当中,老师也在转变。首先是在活动前,教师会有目的进行渗透,更加注重对每一首歌曲的分析,研究如何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充分挖掘每一个音乐的元素,考虑由哪一个元素入手,然后层层递进,深入展开,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在感受的基础上,很好地进行表现。其次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更注重幼儿的体验与表现。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是老师去教,而是孩子自己的相互学习与体验。注重的是教师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因此,在组织每一次音乐活动时,教师的态度更加积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体验到了快乐。
要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喜爱的音乐活动,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是创设环境,注意活动的游戏性是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就是要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听听、看看的综合性的音乐活动中都能主动活动起来。
 
 
【参考文献】1、《才智》赵蕾英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 2008年16期 吉林长春出版
2、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   2010年   人民音乐出版社

3、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对主题性音乐活动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0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音乐的文化研究  2010年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主题墙布置:中秋去赏月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