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50个聋儿说话的义乌"漂亮妈妈"
让先天失聪的独生子开口说"妈妈",只是农家女子徐仙琴创造的第一个奇迹。
在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上,徐仙琴办起了一家聋儿语训工作室。两年多来,这里的50多个聋儿先后开口说话,其中有10多个孩子还进入了小学,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学。
徐仙琴说,办这个工作室全靠自费,家里还为此举了债,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将心比心,她看不得聋儿被人取笑,"我相信能让这些孩子学会说话,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徐仙琴清楚地记得,自己四岁的儿子被确诊为聋儿的那一刻,"眼前全黑了"。跑了很多医院,求了无数偏方,没有任何改变。直到一位听力学专家告诉她,聋儿通过助听器的补偿,再加上特殊的语言康复训练,也是有开口说话的可能的。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百分之百的去努力。"当时家里的经济收入全靠丈夫每月几百元的工资,夫妻俩咬咬牙,借了4000多元钱给儿子买了一对6000多元的助听器。同时,靠自学聋儿康复的资料,徐仙琴设计了一套"土方法"。每天只要孩子一睁开眼,她就开始和孩子说话,一个字几百遍上千遍地重复,就连他熟睡时,她也俯在他耳边悄悄地一遍又一遍地读同一个音。
一个多月后,孩子说出了第一句话"妈妈"。四年后,孩子在佛堂镇小学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学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和正常儿童基本一样,在班里成绩处于中上水平。"徐仙琴很是欣慰。而这1400多个日日夜夜同样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1米65的个头,体重却只有40多公斤。
徐仙琴能让聋儿开口说话,消息很快在当地传开,连江西、贵州等地的家长们也纷至沓来。相同的遭遇,同样的心情,她收下了这些孩子,用教儿子的经验,为他们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她于2004年自费成立了义乌市残联聋儿语训工作室。第一年有6个孩子,第二年增长到20多个,现在有48个孩子。许多家长还在不断地给她打电话,希望能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他们的理由是:"我们没有耐心,你有。"
"谁天生有耐心?" 徐仙琴笑里有些无奈,可花一个月教一个孩子学会说"鼻子",她觉得"会有满足感,而忘了去计算投入的时间。"
命运并不眷顾她。在她32岁的人生道路中,每个十年里都会受到考验:8岁时父亲离世,母亲改嫁;24岁,得知自己的孩子失聪;31岁时,丈夫因车祸右眼失明。"幸运的是我成为了这么多聋儿共同的母亲,和他们的朝夕相处里,我自己也在不断成熟,从迷茫走向清醒,从柔弱走向坚强。"
尽管丈夫的治疗费用又让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徐仙琴依旧坚持要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们最好的:即使比起镇上的一般幼儿园,她的语训班费用也是最低的,每个月700元,因为"这些孩子的家庭都不宽裕";但她不像别的语训班招初、高中毕业生,而是从幼师专业招聘老师,"工资会高一些,但这样老师会更专业";她计划着2007年能和义工联系,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关怀,同时,"希望我能恢复到生孩子之前的体重,55公斤。"
手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