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幼儿园 >> 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金华丽水衢州其它城市   小喇叭幼教新闻园所风车论文教案随笔海外视角名师名园媒体合作依法办园商情育儿问题好书推荐

店口一幼:浅析教师的不良言行对幼儿造成的心理伤害

2013/6/9 8:40:00 来源:06abc.com 作者:傅可平 0人参与

浅析教师的不良言行对幼儿造成的心理伤害
【摘要】教师的行为和心理素质是影响幼儿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有意或无意的不当言行和错误教育方法会对幼儿造成暂时或永久性的精神性伤害。与身体伤害相比,它具有无意识性、内隐性,但是其后果常常是严重的,并可能具有长期性。因此,对产生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的这些不良言行进行剖析并指明其危害,将有助于教师明确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教师 不良言行 幼儿 心理伤害
    一、问题与成因
    例一:小班集体教学活动时间,老师请幼儿说说自己周末做了哪些事情,很多孩子举起了小手。有几位孩子在举起手的同时嘴巴里还喊着“老师,我来!我来说!”老师相应地请一些坐的端正又安静的孩子回答,并强调老师喜欢遵守纪律的孩子,那几个孩子停止了喊但把手举得更高了,过了一会儿,刚才喊话的铭铭憋不住站起来说“老师,星期天我……”老师打断他的话严厉地说:“谁让你说了,请你坐好。”铭铭很不情愿地坐下,老师请了另一个幼儿回答,这位小朋友说到风筝,铭铭忍不住又插嘴“我也去放风筝了……”老师突然满脸怒气地冲到他面前,点着他的鼻子呵斥道“再说,就请你到外面去喽!”铭铭看看老师发怒的脸,低下了头。在这个活动的剩余时间里,铭铭不再有声音,而其他孩子则循规蹈矩。
    例二:已经是午饭时间了,入园已有一个月的怡霖还在哭,老师被她搞得筋疲力尽,暂时不理她,埋头照顾别的小朋友,怡霖越哭越响,全班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她身上。为了制止她的哭声,老师吓唬说:“再哭的话,大灰狼要来咬你喽!”怡霖停止了哭声,害怕得看着门口,鼻子小声地抽搐着。
    在幼儿园里,类似案例中教师的不良行为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发现,可能导致幼儿心理伤害的教师不良言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体态
    教师的体态语是指教师教育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部位的变化对幼儿施加影响的一种非语言形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除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外的一种特殊语言。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不知不觉产生了许多不良体态,并把这种体态信息传输给了幼儿,给他们的心理上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师的不良体态主要有双臂交叉于胸前、怒视幼儿、背手、食指点动训斥或用力牵拉幼儿等。有的教师认为这些不良体态可能是一种权威表示,是为了显示教师尊严,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事实上,这都是一些极不尊重幼儿的体态,孩子感觉出老师是权威的、严肃的,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师幼之间不能处于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从而妨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批评惩罚不当
    批评和惩罚是为禁止和纠正幼儿的某些不当行为而采用的教育措施,适当应用对维护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如果批评惩罚用得不当,则会导致孩子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就象案例一中的老师,当众批评、呵斥幼儿,让孩子当众出丑,如果反复如此,会使幼儿丧失自尊心。过多过滥地使用批评和惩罚,也会使幼儿丧失自信心,内向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抑郁、自卑的心理。
    3.欺骗恐吓
    一些教师在面对幼儿不遵守纪律、有不良行为时,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会采用欺骗恐吓的手段。比如案例二中的现象,面对幼儿不守常规,有的教师还会吓唬说:“再不遵守纪律,警察叔叔要来抓了。”“你再闹,就把你送到别的班级去,不要你了!”虽然这些教师的主观愿望只是想通过此手段让幼儿停止某些行为,但实际上,如果经常使用这些欺骗恐吓的手段,在无意识中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使幼儿产生心理负重,对其造成心理伤害。
    4.不一视同仁
    幼儿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会使教师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情感偏向。一些教师眼中的好孩子,会得到与众不同的关爱和机会,一些捣蛋鬼会作为反面典型让教师感到厌烦,而孤僻、退缩、不善交际的幼儿会遭到老师的漠视。教师的偏爱导致对待不同幼儿有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教育行为,这样势必会造成一些孩子对老师的不信任、不接受,这些又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甚至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
    5.不良工作状态 
    现在老师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些老师不能正确处理,会不由自主地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如对幼儿的提问不理不睬,莫名其妙地发火、呵斥幼儿,迁怒于幼儿。有的老师公开课失败了,对幼儿发大火,高声责备幼儿,认为是幼儿的原因导致上课失败,面对老师的责骂,孩子们战战兢兢,无所适从。有些老师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特定环境下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做出一些伤害幼儿心理的行为。
    二、思考与对策
    有的教师以为,偶尔说出不当的话或做出不当的行为无关紧要,不会伤害到幼儿心理健康,因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忘性大,过几天就会没事了。其实,这种思想是极端错误的。加里宁曾说:“教师仿佛每天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测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在不断地盯着你。”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文所说的教师的不良言行对幼儿产生暂时或永久性的心理伤害,是教师偏颇的幼儿教育观和错误的儿童观的具体体现,是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大的反应,也是幼儿教师情绪自我调控能力薄弱的外在表现。从这个角度上看,改变教师的观念,规范教师的行为,是减少和避免幼儿心理受到伤害的根本途径。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的适应与发展的,涉及教师认知、情绪、自我等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自量、自尊、自立,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认同、接纳自己的幼儿教师身份;爱教、敬业、勤奋,能较好地适应幼教工作的职业环境;热情、关心、随和,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师幼关系;积极、乐观、自制、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理智、连贯、公正、行为合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准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幼儿心理的特点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富有极强的心理行为依赖性、模仿性,特别是对所尊重、崇拜的教师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教师的口音、声调、语气、表情、动作,以及情绪情感、待人态度和行为习惯等都会进行观察,并学习模仿。作为幼儿模仿对象的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这会给孩子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2.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
    首先要热爱、关注幼儿。冰心老人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奖励、赞扬、支持、信任等等。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的爱与关注,都企盼鼓励的目光与真爱友情,都需要热情地赞美与灿烂的微笑。其次要尊重、信任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位幼儿,还要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不随便训斥、体罚幼儿。教师应允许幼儿犯错,并给予幼儿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孩子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心情愉快,茁壮成长。
    3.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在教育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减少或避免不当的言行,尽量用适宜的言行来对幼儿施加积极影响。教师要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设计一些积极的辅助性体态,改掉一些习惯性的不良体态。要善于调控和约束自己的情绪,时刻意识到积极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4.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和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人们看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 包括对儿童的感性认识、对儿童的评价、对儿童的权利和地位的看法等。幼儿教师的儿童观直接影响他们对待儿童的方式和方法、态度及行为,从而对儿童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我国传统儿童观不重视儿童的地位,把儿童看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儿童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传统儿童观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上,就是教师中心、教师权威、教师主宰教学,儿童处于被支配地位。虽然幼儿的地位、价值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但偏重于灌输知识技能,喜欢听话的“乖”孩子,习惯于对幼儿发号施令的教师仍不乏其人。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民主而又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恰如卢梭所说: “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他的地位; 在人生的秩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 应当把成人当成人, 把孩子当孩子。”幼儿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和儿童观, 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把儿童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引导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教师已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课程的共同开发者,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 “学无止境”对幼儿教师来讲,恐怕体会尤为深刻。从具有中专学历的幼师生向大专、本科学历迈进,这其中所付出的精力,只有幼儿教师自己才能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与帮助,以便为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学前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华良出版社,2004.
3.陈帼眉.幼儿心理学.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顾兰芳.教师不良体态对幼儿的影响.教育导刊,2007(3).
5.张莉,黄胜梅.关注师源性心理伤害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刊,2007(7).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班科学教案:我有一张小嘴巴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