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里的中国---“唱响荣辱观”新儿歌创作推广活动汇报
1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亲笔题辞“知荣辱、树新风、扬正气、促和谐”。
2月9日,中国文化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亲笔题辞“童声里的中国”。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近百位名家签名支持,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新蕾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唱响荣辱观”新儿歌创作推广活动在全国拉开帷幕。
倡 议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和江苏通州文联的同志在一次书香校园活动中,欣然谈起“荣辱观”教育的话题,他们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精辟概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系统、意义深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民族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它必将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挥方向引领和重大指导作用。
在场的几位教育工作者也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发出强烈反响,认为:荣辱观教育,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有愿望、有共识,要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进入生活之中。但是,目前能让 孩子 喜闻乐见,能够有效操作的载体比较缺乏和软弱。我们发现,曾经伴着几代儿童成长的儿歌,如今显得又“冷”又“灰”。找回儿歌的缺失,发挥儿歌在践行荣辱观中的作用,在优美的儿童语境里呈现美好道德的光泽,这是多么有价值的课题。当场有教育家说,现在的儿童生活缺少好的儿歌,没有儿歌的童年是不完美的;现在的道德教育缺少和谐的载体,没有载体的教育是冷漠的。于是,关于举办“唱响荣辱观”新儿歌创作推广活动的倡议酝酿形成,并很快得到卢勤等100多位有识之士暨著名 专家 的认同支持。
经慎重研究,主要活动按以下程序顺利展开:
2007年1月~3月,发动征稿;
2007年4月~6月,评选出版;
2007年7月~12月,推广活动。
创作征集一批“八荣八耻”新儿歌,评出一批优秀作品出版图书与有声读物,并在宣传、教育、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八荣八耻”新儿歌的传诵活动,使广大少年儿童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得到教育。
启 动
“八荣八耻”新儿歌征稿在全国发起后,一首首新儿歌从遥远边陲、文明街市、执法公安、温馨家庭,通过书信电信传得沸沸扬扬、激荡奔放。她们比三月的鲜花开得更艳,比跳动的音符唱得更欢;汇成金曲银曲,唱响童声里的中国,唱响“八荣”新天地。
天津一对退休夫妇,程宏明70高龄作家,高淑英63岁儿童文学家。他们在来信中说:“欣闻贵部征集“八荣”新儿歌,我们非常高兴参与,并表示衷心感谢,为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你们功德无量”!最小的一位作者刘天仪仅4岁,题目是《赢》:升国旗啦,唱国歌啦,冠军哭啦,中国赢啦!江苏公安干部张立国将法制教育摄入生活镜头之中,创作了《彩色镜》: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对咱眨眼睛。有人看,有人听,有人不看也不听。三色灯,彩色镜,照照你是什么人。
收到来自全国的稿件共12300多份,稿件评选分为初评、复评和终评,终评委由金波、束沛德、樊发稼、晨枫、田晓耕、刘天华等组成,最后评定60首新儿歌、15首朗诵诗、30首优秀少儿歌曲。
推广
为精心打造“唱响中国、影响当代”的儿歌珍品,“唱响荣辱观”新儿歌的推广活动正在逐步展开:
一、 5月30日,江苏通州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儿歌试范推广,隆重举办万人签名活动。随后,苏州、南京、长春、湖南、天津等地相继展开新儿歌推广试点,广泛收集传唱新儿歌的经验,同时,征求广大少年儿童对新儿歌的修改意见。
二、 7月15日,在北京举办“唱响荣辱观”新儿歌论坛。邀请全国著名儿歌名家针对初期传唱的试点反映,坚持“贴近儿童、融入生活、走进心灵”方向,重点研讨“以趣蕴德,以韵扬荣,以小见大”的儿歌珍品。
三、 8月初,新儿歌图书及有声读物准备出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任主编,“儿歌大王”潘振声任音乐制作,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参与作品演唱录制。
四、 9月,于南通举行“唱响荣辱观”新儿歌图书及有声读物首发仪式。邀请中央及省市级媒体作专题报道。
五、 10月组织各地区“新儿歌”大型专题演唱活动。
六、 12月,举办全国新儿歌传诵(录象)展评,并举办隆重的颁奖仪式,邀请顾秀莲等国家领导人亲临颁奖。
七、 春节期间,特请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报道“童声里的中国”新儿歌创作推广系列活动。同时,精心策划“新儿歌”节目打入春晚现场。
八、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在全国广泛开展以“童声唱响新儿歌,明荣拒耻树新风”为主题的新儿歌普及传诵活动,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努力。
新 儿 歌
在创作的新儿歌中,既有我国享有盛名的老作家创作的珍品,也有 幼儿园 、学生、老师、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选送的精品。这些作品情感真挚、情绪健康、荣辱分明、简洁明快、题材丰富、细节动人、稚趣天真。这里有 孩子 独特的视角,有 孩子 熟悉和喜爱的形象,有 孩子 成长的脚步和心声,对于儿童良好道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 孩子 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儿歌创作研讨会上, 专家 们认为,活动具有“贴近儿童、融入生活、走进心灵”三大特色,并已取得三方面的成功探索:
1、新儿歌有新语汇:贴近儿童,贴近时代
本次创作的儿歌体现了多种语汇的融合:传统儿歌语汇、儿童交际语汇、实践体验语汇、影视网络语汇、时代流行语汇等。多数作者仍然坚持传统儿歌语汇为主:短语、叠韵、夸张、回环、稚语等。为适应小学中、高年级的语言发展,有些儿歌兼及成人语言优雅、细腻、幽默、跳跃、有诗意等特点,这样做适合当今儿童的发展实际。例如上海奉贤的农民诗人王海的儿歌《好爸爸》:爸爸乡里当干部,骑着单车出和入。登过乡里百家门,踏遍乡里千条路。摸黑回家满脸笑,不去酒馆不去赌。其中运用了传统的白描手法,渗透了农民朴素的语言,让儿童感受到这是一位可靠的父亲,也是乡民可敬的干部形象。 孩子 们在吟诵中会悟出“服务人民”之“荣”。
天津的张春明教授认为:成人作家创作儿歌,贵在点亮童言、童心、童趣。尽管作者生理年龄越来越老,而心理年龄却可以走近儿童。长期观察儿童、体验儿童、研究儿童,这是新儿歌创作的源流所在。
2、新儿歌有新思路:“好玩”与“教育”融合
上海青年作家殷健灵提出:儿歌顺应儿童“玩”的天性,越好玩的儿歌越受欢迎。而宣传荣辱观是一种教育行为,必然带来教育味。显然,儿歌中“好玩”与“教育”之间,要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定位在无痕、有趣味之上,这就是一首好儿歌诞生的前提。因此,不少的新儿歌,既保持“好玩”,又巧妙渗透荣辱教育,为今后推广传唱活动带来了浓浓的“玩味”,减少了道德的“教育味”。
让我们共同体验以下两首儿歌的“味道”如何?《太阳公公》:太阳公公上下班,不坐轿车爱爬山。上班爬东山,下班爬西山,爬上又爬下,炼红大脸蛋。《脸红》:河边走来小娃娃,遇到一只大青蛙,青蛙拦住小娃娃,呱呱呱呱叫声大。娃娃低头脸红啦,知道青蛙在说啥。那天他捞小蝌蚪,今天碰上蛙妈妈。
3、新儿歌有新领地:走进心灵,伴随成长
在 孩子 的心里,儿歌的领地有多大?在欢乐的校园里,儿歌的氛围有多强?这个现实谁都知道。在这次新儿歌创作中,不少作者就从这个角度作了努力,首先儿歌本身关注细节,关注形象,关注心灵成长,以趣蕴德,以韵扬荣,以小见大,力避空喊口号。还要考虑它易学易传,能伴乐伴舞伴游戏。我们来看以下一首儿歌,它是否可能在 孩子 的心里、校园里、活动里找到传播的“市场”?《劳动花》:十个指头十朵花,爸爸妈妈都爱它。花儿开在工地上,造起高楼和大厦;花儿开在田野里,收起万亩好庄稼。我也从小喜爱它,天天盛开勤巧花。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贵在“细、真、效”。
广泛征集并推广“八荣”新儿歌,寓荣辱观教育于优美的儿歌艺术之中,借助新儿歌达到春风化、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作用;细化道德观念,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溶入儿童生活,引领美德行为,净化心灵,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健康发展。让 孩子 们欢快地吟诵属于时代的新儿歌吧!愿 孩子 们快乐着、成长着,清亮的童声唱响和谐中国!
“唱响荣辱观”新儿歌创作推广活动组委会 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