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幼儿园 >> 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金华丽水衢州其它城市   小喇叭幼教新闻园所风车论文教案随笔海外视角名师名园媒体合作依法办园商情育儿问题好书推荐

大嵩幼:浅谈幼儿自主能力发展与优化半日活动的关系。

2014/6/28 8:03:00 来源:06abc.com 作者:瞻岐镇大嵩幼 贺元钧 0人参与

【摘要】首先我们要了解这种现象普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虽然现在的幼儿教育已经提出了以幼儿为主的教育理念,但这种理念的体现却大部分在于教学的集体活动中,对于集体活动之外的活动这个理念却始终没有得到发展,大部分的教师仍保持着一种老的观念“孩子是年幼的,他们无法自己处理一件事情,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种观念带来的结果是教师们过分担忧孩子,也就无法把他们当做一个个社会个体,而只是成人的附属品,所以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孩子们的权利就被剥夺了,他们的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关键字】半日活动  幼儿主动性  过渡时间
一、半日活动的涵义及其代表的重要意义
半日活动是每一位幼儿教师每天必须面临的工作,在半日活动中会碰到许多的问题,老师们也想要将它们改进,更好地优化提升半日活动的质量。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什么是半日活动?”我想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懂了,了解了什么是半日活动才能够如何优化半日活动提上议程。一般意义上来讲半日活动是幼儿从早晨到园开始进行的晨间接待——晨间活动——早操——晨间谈话——早点——集体活动——户外活动——进餐这些环节,但我认为半日活动日的重点不是这些在纸面上形成定势的环节活动,而是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过度时间中孩子们行为方式、交流习惯。这些过渡环节的时间是孩子们自由交往的重要时间,是他们实现同伴交往、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这些过渡时间的表现尤为重要,干预太多会导致孩子们同伴交往的兴趣,不干预则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和其他的不利因素。
二、半日活动的现状
案例一:一节科学活动结束,孩子们放好上课的工具后急匆匆地赶去厕所解小便、洗手、喝水,然后将自己的小椅子放到前面后开始随意走动,一会儿找这个小朋友聊聊、一会儿找那位小朋友聊聊,或者跑来跑去东走走西逛逛。老师呢,似乎被上一节课消耗光了精力,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边休息边整理着自己的东西。偶尔看到有小朋友做出了很危险的动作才去制止。
案例二:整个半日活动中,教师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状态,从早晨幼儿来园开始就规定好孩子们的活动,所有的孩子的游戏、行动全部都是一致的。在集体活动的过渡时间中,教师组织孩子一起上厕所、一起喝水,先做完的小朋友必须在座位上等待,等所有人都结束后才能一起玩游戏、念儿歌、唱歌等,有的孩子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干什么,开始窃窃私语;有的孩子显得无精打采,弯着背,仿似睡着了一样。看着孩子们这样老师很生气,用更高的声音来提醒孩子们要保持课堂纪律,可是结果不惊人意。
案例三:刚结束了一节集体活动,孩子们在做完如厕、饮水这些活动后,回到自己的作为上,等待着老师给他们布置活动,老师也很尽责,一会儿陪伴这个孩子阅读书本;一会儿陪伴那个孩子折纸;一会儿教孩子绘画的技巧,非常地忙碌。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很充实。但老师尽管看起来很劳累,但能不能松懈,只能强打起精神,准备下一节的集体活动内容,但活动中,教师的状态较之前的活动差了很多,而孩子们学习状态也跟着老师的状态下滑,整个活动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行为归纳为三类:1.放任型2.操控型3.亲密型。那么如何看待这三种行为呢?
首先是第一种放任型行为,不用说,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老师的行为毫无疑问可以用失职这个词语来形容,将孩子们不施加任何约束让他们自由活动,这样是危险也是毫无意义的,孩子们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任何能帮助他成长的东西,交流的内容无意义,对他们的语言运用发展也具有不利的影响,儿童的语言运用是指孩子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往的现象。儿童在交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情景一中教师的做法就是在扼杀孩子这种学习和获得语言发展的行为。他们无法在没有指导帮助的情况下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也无法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更不能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在无序的交流中总会出现吵架、孤独、打架等不良行为。
那么第二种操控型行为呢?显然这同样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老师将孩子时刻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下,为他们安排好各种活动,看似整个过渡环节丰满而不凌乱,实则没有给孩子充分发挥自我的机会,只是单纯地让他们机械化的游戏、读儿歌、唱歌,没有让孩子们发现这些游戏中的乐趣、这些儿歌、歌曲中的美,更是剥夺了孩子们同伴交往的机会。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因成为孩子同伴交往过程中的保护者、疏导者,为幼儿的学习活动提供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幼儿与物质环境互动提供前提和基础。在幼儿缺乏或需要某些学习资源时及时地提供给他们。如制作各种吸引幼儿的教玩具、布置好室内外环境等。心理上的支持首先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关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新异的想法和发现的支持、肯定和鼓励;还有对幼儿的问题、困难和需要的敏锐的把握,对幼儿想法和感受的倾听与接纳等等。教师对幼儿创设了丰富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幼儿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实践和探究。而不能单纯粗暴地制止幼儿的任何行为,将孩子固定在教师画出的“圈”内。
情景三中的老师的行为可谓是非常完美,他能够一直伴随在孩子们的身边,和他们交流,为他们叫故事,陪他们做游戏。可以说这个老师的目标是远大的,他希望将所有的孩子都照顾到,将自己的所有都交给孩子。但是,我认为这位老师的想法虽然好,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首先老师是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难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那么一旦遇到不可抗力,孩子们的交往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不利于长期开展。其次,这样的行为无法惠及到所有的幼儿,毕竟在一个班级里教师和幼儿的数量差高达三十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即使勉强兼顾,也只能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罢了。
三、优化半日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这三位老师的表现在教师们日常的半日活动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可谓是典型。那么如何将这种现状进行改变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这种现象普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虽然现在的幼儿教育已经提出了以幼儿为主的教育理念,但这种理念的体现却大部分在于教学的集体活动中,对于集体活动之外的活动这个理念却始终没有得到发展,大部分的教师仍保持着一种老的观念“孩子是年幼的,他们无法自己处理一件事情,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种观念带来的结果是教师们过分担忧孩子,也就无法把他们当做一个个社会个体,而只是成人的附属品,所以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孩子们的权利就被剥夺了,他们的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至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常规,建立良好的机制
教师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常规的培养,不但是生活方面,更是游戏方面,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在那些允许幼儿自由交往、自由实现自己目的和意志的活动中,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许多自律规则的萌芽形式,他们已经开始发育,不过尚未成型,而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协助幼儿完成,甚至加速这个过程。因此《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二)家园共育,优化理念
1996《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幼儿园的任务:“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即,担负保育教育儿童及为方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从规程中看出,幼儿园教师服务的对象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幼儿,另一个自然是幼儿家长。那么,在教育幼儿时,必然会与幼儿家长产生接触,而教师的教育理念则必然要与家长联系在一起,如果无法被家长理解,那么教师的教育工作肯定无法开展,更有甚者引起冲突也不足为怪。所以,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并能依据这个理念配合教师对幼儿在家时间进行教育,对优化半日活动的效果是非常巨大的。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5号)《幼儿园工作规程》,自1996年6月1日起施行。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班常识:《白白的牙齿》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