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反向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同样也可以影响父母和教师的行为,儿童的这种社会化的过程是双向的,不仅被社会化,也在社会化着他人,形成了一种反向社会化的过程。
关键词: 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
一、儿童反向社会化的涵义
1、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可以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指出:“社会化过程的第一个方面——接受社会经验——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它的第二个方面说明人通过他的活动对环境影响。对社会化概念的这种解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人既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又是主体。”
2、什么是“反向社会化”
有学者把孩子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称之为“反向社会化”,即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对象与社会化的执行者的关系,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家庭中的子女、学校里的学生、整个社会的年幼者, 他们不仅是受化者,有时也担任着施化者的角色;家长、教师、长者、权威人物,不仅执行着教化的任务,同时也是社会化的对象,有时处于受化的位置,从子女、 学生、下属、年幼者身上接受新的社会影响。所以,人的社会化具有双向性,既包括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传递文化和实施教化的正向社会化,又包括下一代人对施化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向社会化。
3、反社会化的现象,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摘录了一段新华网上看到的一篇报道:
英国《观察家报》记者迈克尔·奥德尔记录了他与5岁女儿罗莎的一段对话。
“爸爸,你乘飞机去过多少次美国?”
“大约40次。”
“你种过几棵树?”
“没种过。”
“那我要告诉老师去!”
过去一年中,记者奥德尔发现女儿开始对可循环用品、节能和环保政策特别感兴趣:她要求家中用节能环保灯泡、坚持循环利用废纸,刷牙时要关紧水龙头,购物时要带环保袋……
英国小学生越来越关心环保事业,他们从课堂上、书本中学到环保知识和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用实际行动教育父母。这种“反向社会化”的环保教育方式正发挥重要作用。
原来发现这种反向社会化的现象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悄悄地影响着你,而这种改变的也是顺应着实事变化的。为什么孩子的反向社会化会有这样的作用,能影响我们成年人的行为。原因在于我们成年人有着一些固有的知识和生活方式,但社会文化在急剧变迁中,而这些陈旧的固有知识被淘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孩子们没有旧观念,就思想,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可以说是空白的,对新文化敏感,接受能力强,所以获得的新知识新文化必然会对成年人进行反向的影响。
二、影响反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反向社会化的社会因素有家庭、学校教育、社区环境、大众传播媒介、同龄人群体等等。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由于其组织的严密性、内容的系统性、 教育环境的理想性,与其它社会化因素相比,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反向社会化的发展。所以,教育系统应积极引导和促进反向社会化的发展。教育系统应与全社会一起,引导年长一辈正确对待学前教育文化,形成积极的适应心态。而在社会化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文化环境。
三、幼儿园如何利用反社会化对家长传播知识
学前儿童是家庭社会化的对象,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也是家庭社会化的对象,也要受到学前儿童的反向社会化的影响,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在家庭中受到教化、濡染和塑造。教育对家庭反向社会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各种成人教育、各类家长学校,使家长掌握更多的育人本领和家庭生活常识,同时 也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二是通过子女影响家长的社会化进程。由于社会发展变化加速,成年的家长在某些方面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年轻的子女能迅速接受各种新思维,掌握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这时,家庭子女与家长的互动可以促进家长社会化进程。另外,家庭子女可以在视听、阅读、歌唱、观赏、体育、旅游等家庭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拓宽家庭社会化的内容,使家庭所有成员在家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在道德、智能、美感等方面全 面实现社会化。教育应通过促进学生的全面社会化来影响家庭成员的社会化。
而作为我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如何利用社会化对家长传播知识的呢?
在阐述如何利用幼儿的反社会化对家长传播知识前应该先知道,能影响家长,让家长去学习,必然是学习孩子的优点。那孩子对成人的积极影响有哪几个方面呢?
一是成年人看来是不成熟的社会性,如孩子的童真、原生命形态中尚未受到污染的美好品质。
二是孩子正在发展的社会性,特别是那些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性。具体来说,至少有十个方面,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主体性强、平等意识和批判精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公民意识较强并热心社会活动、有环保意识、价值判断求“实”、做事认真、休闲态度积极、兴趣爱好广泛等。
在了解了这些特点后,我们在来阐述幼儿园如何来利用反社会化来对家长传播知识。
幼儿园有几个途径可以利用反社会化来传播知识:
①保护好幼儿的童真、童趣等美好品质。
在幼儿园应该保护幼儿时期一些特有的美好品质,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尽量不要随意批判幼儿的想象和幼儿富有童真的话语。
②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
幼儿要培养不仅仅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十个方面的幼儿社会性,而是要培养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性。
③多开展亲子互动活动。
家长在亲子互动时最能感受到自己孩子的特点,最容易进行亲子交流,在交流中家长和孩子都会成长学习。
④幼儿园的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最直接,最便捷的传播途径,而这种传播方式也是很容易被家长接受的。所传播的内容也是十分适用在家庭教育当中的。
2、影响这种反社会化传播的因素有
而这种反社会化的传播力量是有限的,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①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方式的不同。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四种教养类型:一是民主权威型的,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容易被采纳和理解,亲子间采取的是开发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沟通。这样容易产生反社会化的现象。二是绝对权威型的,父母往往是命令、要求、控制孩子的行为,强调权威,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意志,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这种情况下不容易产生反社会化现象。三是娇惯溺爱型的,对孩子有过度保护的倾向,在家庭教育时,对孩子过分的宠爱,百依百顺。家长和孩子是易于交流的,反社会化行为也容易发生。四是忽视冷漠型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关心,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态度,与孩子缺乏交流,对孩子的优点、缺点都不予关注。这样就不利于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②家长的育儿观念的不同。
有的家长否认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孩子的发展如同“树大自然直”,自然地更不会关注我们幼儿园的教育,也很难发现在孩子身上的改变,反社会化的效力就变弱了,有一类家长认为,孩子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对教育十分的重视,认为“养不教,父之过”,也是密切的关注我们的教育行为,这样的家庭,便于反社会化行为的产生。还有一类家长,承认教育的重要性,但认为家长只需要养育,而教育仅是幼儿园(学校)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反社会化行为的产生也变的不利了。
③家长的育儿能力的不同。
家长的育儿能力可以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长的职业情况的不同来显示差异来。一方面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影响了家长了育儿的观念和育儿的方式方法,使得反社会化的效力产生了不同。家长的职业也容易影响反社会化行为的产生频率和效力,由于职业影响,对孩子的交流时间就变的不一样,对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的有效倾听也变的不一样,所以同样的影响了反社会化的行为。
④亲子交流的频率。
亲子交流的频率十分关键,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在这时就能很直接的传达,亲子交流频繁,就很容易发现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家长也容易接受这些讯息。从而影响家长的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时融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李洪曾:《学期儿童家庭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手工材料
关键词:学前
- 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2014/04/08
- 学前教育-社会回报率最高的公共投资 2010/12/08
- 学前教育改革试点 3项重头内容 加速浙江教育发展 2010/12/04
- 两会特别报道: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 2009/09/02
- 学前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及入学准备 2009/09/02
- 学前教育-09年大学10大“热”增专业 2009/07/03
-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人身伤害的预防 2008/12/15
- 学前教育立法—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2008/11/11
- 学前教育不是“最后的盛宴”! 200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