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我要学”的意识
“我要学”,是孩子有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控力,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意识。
心理咨询师金利波告诉记者,“我要学”的意识,不可能先天就有,它需要通过孩子的实践和学习来获得,同时也要靠老师、父母等教育者的悉心点拨。
“点拨”,即心理学所说的“意识唤醒”,如何唤醒呢?心理咨询师金利波在这里教你几招。
推波助澜:鼓励孩子拆闹钟
个案1:暑假一开学,小学4年级学生小明就自豪地对同学说,他现在可以将闹钟拆了又装起来了。
小明上幼儿园时,就将刚买的青蛙玩具给掰开了,说是想看看它为什么会跳。妈妈不仅没有说他,反而和他一起研究“青蛙”肚里的奥秘;上小学1年级时,小明将妈妈的自来水笔拿过来玩,吸了半天自来水后,问妈妈:“为什么捏一下,能进一点水?”妈妈说:“这就像你玩的水枪一样,里边很有学问呢,等你以后学物理就知道了。”
这个暑假,他一个人在家,把小闹钟拆了,但装不起来了。妈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又去买了个小闹钟,告诉他:“你再拆时,把零件按顺序放好,然后再按顺序装起来,不就可以了吗?”
开学后,小明每天放学回来都要摆弄半天悠悠球,琢磨它的结构。妈妈从不催他做作业,总是让他玩够了,自己去做。
点评:小明妈妈这样做,是激发和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他们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可以刺激他们去展开自己的研究和学习。
主动出击:常常设计调查题
个案2:小平是小学5年级的学生,妈妈常指点他搞调查。
小平3年级时,小区院子里的汽车越来越多,很快将老人们锻炼身体的操场给占满了。小平妈妈对小平说:“如果要建停车场,装这么多车,得建多大的面积呢?”
小平一听,立刻拿着卷尺跑下楼去,测量汽车的长度和宽度,点了车的数量,回来算了个总面积给妈妈看。妈妈说,这样一辆挨一辆,车子怎么开出去呢?小平第二天又跑出去测量了车开出去需要的空间,并设计了个行驶路线图。
这个暑假妈妈给小平的任务是调查“食品安全”,小平到超市、街头去调查可能有问题的食品,将问题食品的外包装特点,如没有生产日期,没有生产厂家等分类排列了出来,他甚至将什么样的食品,对小朋友有害,也进行了分析,写了一个调查报告,开学后,老师还让他在班上进行了宣读。
点评:小平妈妈这样做,是想不断地刺激孩子去寻找新的问题,通过他们独特的想象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解释和影响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欲擒故纵:故意不检查作业
个案3:小学1年级的小玲,是家中的娇宝宝,妈妈吩咐的话,她总是撒娇不听。
有一天,她看漫画书,没有完成作业,妈妈知道,却不检查,让她睡了觉。第二天放学,妈妈问:“昨天作业没有做完,老师批评你了吗?”小玲嘟着嘴说:“批评了。”“那我们小玲以后怎么办呢?”“我以后先做作业,再玩!”
以后小玲一放学,妈妈就打电话回家,提醒她:“可是你说的噢,回家要先做作业,没有忘记吧?”
渐渐地,不要妈妈提醒,小玲放学回家,也会先做作业,再玩了。
点评:角色关系不同,教育的效果不同。父母和孩子是亲子关系,父母说的话再有道理,在孩子面前也会大打折扣;学生和老师是师生关系,只有老师的话,才更能唤醒孩子的自我责任感。
小玲妈妈很聪明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欲擒故纵”,让没有完成作业的小玲,直接去面对老师。
揭开伤疤:画张父亲生气像
个案4:小学2年级的小璐,老师在他心中没有权威,自控能力又差,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
心理咨询师金利波对小璐采取了“揭开伤疤”的做法,她问小璐:“当你没有完成作业时,你最怕的是什么?”小璐想了一会说:“最怕老师打电话喊我爸爸来。”“为什么呢?”“有一次老师把爸爸喊来了,当那么多老师的面,把我爸爸批评了一通,爸爸很生气,把我带回家后,拿着个棍子,铁青着脸,朝我大喊大叫,吓死我了,晚上做梦,还梦见过呢,凶神恶煞的,好怕人呵!”
金利波让小璐将“爸爸凶神恶煞的样子”画在纸上,放在案头,时时提醒自己,要按时完成作业。
很快小璐妈妈就说:“小璐现在做作业,比以前主动多了。”
点评:“揭开伤疤”的方法,在心理学上叫“厌恶疗法”。这个方法,是利用人躲避危险、远离痛苦的本能,来督促小璐好好学习。
我们希望孩子看见前面的目标,快乐地学习,而不希望他被后面的狗追着,带着恐惧往前跑。所以说,“厌恶疗法”,是其它方法都无效时,不得已而采取的方法。
对孩子百般教育而无效时,最好带他看心理医生,而不要随便采取“厌恶疗法”。
手工材料关键词:唤醒我
-
暂无...